PRODUCT CLASSIFICATION
色诱虫情监测预警防治系统凭借 “绿色环保、智能高效" 的技术特性,已突破传统病虫害防治的场景限制,在不同农业生产模式、作物类型及生态保护需求中实现深度应用。其场景覆盖既包含规模化种植基地,也延伸至特色农业与生态监测领域,具体可分为五大核心应用方向。
一、设施农业:精准管控高附加值作物病虫害
在温室大棚、植物工厂等设施农业场景中,系统是保障番茄、黄瓜、草莓、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安全的 “智能卫士"。设施内封闭的环境易导致蚜虫、粉虱、蓟马等小型害虫快速繁殖,传统化学防治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。系统通过定制化色诱板(如针对粉虱的黄色板、针对蓟马的蓝色板)精准诱捕害虫,配合 AI 图像识别实时统计虫口密度,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,自动联动大棚内的智能喷雾机喷洒生物农药,或启动防虫网、通风系统调节环境抑制虫害。例如,在草莓种植大棚中,系统可将蚜虫防治效率提升 40% 以上,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60%,有效保障草莓食用安全与品质。
二、大田作物:规模化种植的病虫害联防联控
针对小麦、水稻、玉米、棉花等大田作物的连片种植场景,系统通过 “分布式监测 + 集中化预警" 模式实现区域联防。在万亩连片农田中,每 50 亩布设 1 套色诱监测设备,设备通过物联网实时上传虫情数据至区域农业云平台。平台整合多站点数据,生成 “病虫害扩散热力图",当监测到黏虫、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大规模入侵时,立即向周边种植户发送红色预警,并调度无人机团队开展连片精准施药。以水稻种植区为例,系统可提前 72 小时预测稻飞虱爆发风险,指导农户在害虫产卵高峰期集中防治,将损失率控制在 5% 以内,远低于传统防治的 15% 损失率。
三、经济林果:保障果树与中药材品质安全
在苹果、柑橘、茶叶、中药材等经济林果种植场景中,系统可解决 “病虫害隐蔽性强、防治时机难把握" 的痛点。以柑橘园为例,柑橘潜叶蛾、红蜘蛛等害虫易潜伏在叶片背面,人工监测难度大。系统通过在果园内分层布设色诱设备(树干高度 1.2 米、树冠中部 2.5 米各 1 套),结合高清相机拍摄叶片正反面图像,AI 算法可精准识别潜叶蛾幼虫蛀食的隧道痕迹,以及红蜘蛛的微小虫体(体长仅 0.3-0.5 毫米)。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阈值时,系统不仅推送预警信息,还能根据果树品种、树龄生成个性化防治方案(如柑橘红蜘蛛推荐使用捕食螨生物防治,避免农药影响果实口感),助力果农实现 “绿色防控 + 品质提升" 双重目标。
四、生态农业与有机种植:符合绿色生产标准
在有机蔬菜基地、生态农场等追求 “零化学农药" 的场景中,系统是核心防控手段。有机种植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,需依赖物理、生物防治技术。系统通过色诱板、色诱杀虫灯的组合诱捕,配合 AI 监测确保害虫密度控制在生态承载范围内。例如,有机生菜种植基地中,系统通过黄色诱虫板捕获蚜虫、种蝇,蓝色板诱捕蓟马,同时联动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,形成 “物理诱捕 + 生物防治" 的立体防控体系,既满足有机认证标准,又保障生菜产量稳定。此外,系统生成的虫情数据可作为有机种植的溯源依据,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。
五、跨境与边境地区:病虫害入侵预警监测
在我国与东南亚、南亚接壤的边境农业区,系统承担着 “外来病虫害入侵预警" 的重要职能。这些区域易受迁飞性害虫(如草地贪夜蛾、沙漠蝗)跨境传播影响,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快速响应。系统通过在边境线附近的监测站点布设高灵敏度色诱设备,结合气象数据(如风向、风速)分析害虫迁飞路径,当监测到外来害虫踪迹时,立即向海关、农业农村部门发送预警,为跨境病虫害防控争取关键时间。例如,在云南边境的玉米种植区,系统曾提前监测到草地贪夜蛾入侵迹象,助力当地快速开展防控,避免虫害大规模扩散。
从设施农业的精准管控到边境地区的入侵预警,色诱虫情监测预警防治系统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,其核心价值在于适配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,既满足规模化种植的高效防控,也保障特色农业与生态种植的绿色标准。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系统还将与区块链溯源、数字孪生等技术结合,在更多场景中释放 “科技护农" 的力量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