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 CLASSIFICATION
在水稻、小麦规模化种植区,病虫害始终是威胁粮食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。传统虫情监测依赖人工巡查,不仅耗时耗力、覆盖范围有限,还常因监测滞后导致病虫害扩散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而虫情监测系统的出现,如同为规模化种植区装上 “智慧眼睛",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虫情精准感知、实时预警与科学防控,为保障粮食安全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
虫情监测系统最核心的作用,是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,筑牢粮食安全防线。在水稻稻飞虱、小麦蚜虫等常见虫害高发期,系统通过部署在田间的虫情测报灯、高清摄像头、环境传感器等设备,24 小时不间断捕捉害虫样本、记录虫口密度,并结合温湿度、光照等环境数据,构建虫害发生趋势模型。当监测到害虫数量达到预警阈值时,系统会立即通过手机 APP、短信等方式向种植户、农技部门发送预警信息,让防治工作从 “被动应对" 转为 “主动预防"。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小麦主产区,该系统曾成功提前预警蚜虫灾害,帮助种植户及时采取防治措施,减少了 30% 以上的产量损失。
同时,该系统能提升防治精准度,降低农业生产成本。规模化种植区面积广阔,传统 “一刀切" 式的农药喷洒不仅浪费资源,还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。虫情监测系统通过定位虫害发生的具体区域和严重程度,生成精准的防治方案,指导种植户按需、按量、按区域施药。以水稻种植为例,系统可精确区分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的发生地块,避免全田盲目喷药,每亩地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 15%-20%,既降低了种植成本,又减轻了对土壤、水源的污染,契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。
此外,虫情监测系统还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,推动智慧农业发展。系统长期积累的虫情数据、环境数据,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,总结不同区域、不同气候条件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,为农业部门制定宏观防控政策、为种子企业研发抗虫品种提供科学依据。在江苏、湖北等水稻主产区,基于虫情监测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已实现 “省 - 市 - 县 - 乡" 四级防控信息共享,让规模化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。
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测,虫情监测系统不仅改变了水稻、小麦规模化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模式,更成为现代农业 “降本、提质、增效" 的重要抓手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,这一 “智慧卫士" 必将发挥更大作用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。